設計師如何正確認知創造力?在談論這個問題之前,必須先了解一下創造力的特性。設計師要懂心理學的作者Susan Weinschenk提到兩個點:
第一,創造力是人類進行信息處理的基本活動;第二,創造力有兩個特性,產出是新的(原創的,意料之外的),產出是適當的(有用的,有效的)。
從設計師的角度來看,第一,每個設計師都是有創造力的,沒有完全沒有點子的設計師;第二,設計師日常產出的點子,算得上是創意的,要滿足兩個特性,第一是新點子,第二是點子能適用,能落地。
創造力需要什么呢?
創造力需要認知能力,例如工作記憶、持續的注意力、認知靈活性、判斷力等。
有創造力的設計師需要:
懂業務。
懂技術。
懂設計。
懂用戶。
認真專注。
不拘泥。
敢于突破。
有判斷能力。
有執行力。
那么接下來,什么是創造力?
看下面這張圖。

橫著的情緒、認知表達的是知識領域;豎著的刻意、自發表達的是處理方式。
所以就有四種創造力是:
刻意的情緒創造力。
刻意的認知創造力。
自發的情緒創造力。
自發的認知創造力。
第一種:刻意的情緒創造力。
刻意代表有目的,有問題需要解決。情緒代表這時人的創造力來源并不聚焦于某個知識領域,而是全憑靈感。
例如有一天中午,我餓了,想吃飯。我的問題是餓了怎么填飽肚子,我糾結著,突然我走過一個廣告牌,看到一個日本品牌的廣告,想到了孤獨的美食家這部我喜歡的日劇,想到一集主人公是吃炸豬排飯,然后我就想,那就去吃炸豬排飯吧!
第二種:刻意的認知創造力。
刻意還是代表有目的,有問題需要解決。認知代表人的創造力來源已經會聚焦到某個知識領域,有跡可循。
例如有一天中午,我又餓了,想吃飯。我的問題是餓了怎么填飽肚子,我一點都不糾結,掏出手機打開大眾點評網(知識儲備,懂得選擇使用工具),按照地點和人氣排序(技能儲備),看信息然后選擇,找到一家火鍋店很感興趣,然后認為一個人去吃火鍋太寂寞了(就餐禮節知識儲備),然后我選擇了第二感興趣的美食,炸豬排飯。然后我放好手機,去吃炸豬排飯啦!
第三種:自發的情緒創造力。
自發代表很自由,沒有明確目的。情緒代表這時人的創造力來源是隨機的,靈感。
最佳的例子當然是藝術家、音樂家的靈感爆發創造出優秀的作品。
如果還是要舉炸豬排飯的例子,還是能舉出來……有一個廚師,一天走在路上,看到有人賣棉花糖,因為糖色不同,棉花糖做出了彩虹的顏色,廚師覺得很有趣。走了幾步,廚師看到有人在賣新鮮豬排。突然,廚師靈感一現!買了豬排和健康染色劑,回家做出了有7種顏色的彩虹炸豬排飯!
第四種是,自發的認知創造力。
有時人有問題需要解決,但是解決不了,所以不去想這些問題,放松,去做一些無關的事情。這時人的思考也是自由,沒有明確目的的。認知代表有一定知識儲備。
譬如有一天,我走在路上,腦子里想著一個設計方案,非常認真(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餓了)。突然,一股香味飄過來,是炸豬排飯的味道,我才一下反應過來我自己餓了,但是我認為我不應該在這家吃炸豬排飯,因為不熟悉這家的質量(知識儲備,謹慎的美食家)。
了解了四種創造力,對設計師日常工作生活有什么參考意義呢?
刻意的情緒創造力:當設計師遇到瓶頸時,設計師應擴散自己的思考范圍。例如做一個手機App界面設計,突然一個交互方式特性卡住了,這時翻一翻汽車雜志,說不定一個跑車的造型設計讓你靈感一現,解決了你現在手機App界面設計的問題。
跨界很多時候可以解決單獨領域的問題。
刻意的認知創造力:這個點與上一點有一點相悖。很多時候設計解決問題是必須追到底的。一個設計方案,或者細化到一個界面的按鈕操作方式,有時不一定能通過側面觸發靈感的方式做到最好,這時不停的嘗試、自我否定、優化、突破是唯一的方法。這也是追求設計極致的基本方式。
自發的情緒創造力:像音樂家一樣,設計師也是某一種意義的自發情緒創造力受益者。設計師需要開拓自己的眼界,走出去,多看,多想,多留心。
自發的認知創造力:設計師總有解決不了問題、想不出好的方案、畫不出美的設計稿的時候,這時如果有機會,不要糾結,睡覺、放松、打游戲,讓自己思維徹底放松,吃一些甜點、和親人聊聊天,任何輕松的方式可以幫助設計師觸發解決問題的靈感。
來源:UI001